日前,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,会议全面总结2023年经济工作,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,系统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。

  其中,“继续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”被列入九大重要任务之一。会议提出,要“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,加快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”、“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”、“提高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”等目标。上述顶层设计,亦为国内产业领域的布局的重点方向之一。

  本篇为“深探A股成长力”绿色经济篇。绿色经济重点涉及绿电能源方向,包含:风电、光伏、新型电力系统储能、氢能在内的“源网荷储”一体化能源系统。在绿色低碳领域,我国已形成全球最大的产业链,并诞生出了一批符合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上市公司群体。

  深交所目前其已拥有274家绿色经济领域上市公司,并拥有多家300亿元以上市值的龙头型企业,

  即将过去的2023年,这些企业深抓绿色经济发展机遇,通过加快前沿技术的研发和产能布局,深耕国内外市场,为中国绿色产业领军世界做出了突出贡献。

  岁末年尾,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逐步落地的背景之下,上述深市上市企业围绕明年的行业形势也积极部署。透过这些公司的动作,中国绿色经济的新动向隐约浮现眼前。

  业绩高增

  目前,中国在绿色经济在全球独树一帜,本身亦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装机市场。

  2023年,在光伏、风电领域,我国又一次成为了全球市场最大、增速最快的市场之一。

 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,2023年1-11月光伏新增装机163.88GW,同比增149.40%。11月单月光伏新增装机21.32GW,同比增185.41%,环比增56.53%。

  在风电领域,1-11月风电累计新增装机41.39GW,累计同比增加83.79%;累计利用小时2029小时,累计同比增加21小时。其中11月新增装机4.08GW,同比增加195.65%。业内人士预计全年装机规模突破60GW,吊装规模接近或突破70GW。

  经历几十年发展,我国也孵化出一大批在全球范围内具备竞争力的风电、光伏上市企业,这些企业总体保持了稳定增长。

  比如光伏领域,深交所共有43家光伏上市企业。截至12月22日收盘,市值在1000亿元市值企业有一家:阳光电源。市值突破500亿-1000亿市值区间的有4家,分别是:晶澳科技、TCL中环、东方盛虹、晶盛机电。

  上述企业涉及光伏生产主要环节生产制造。其中,阳光能源主营逆变器环节,晶澳科技为一体化巨头,TCL中环为硅片巨头,今年也在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,晶盛机电为国内最大的光伏硅片设备企业。

  得益于产能释放和下游需求的井喷,今年以来,这些企业总体保持了快速发展。

  数据显示,今年前三季度,这43家上市企业实现营收4731.4亿元,同比增长41.33%;实现归母净利润446.1亿元,同比增长63.3%。

  除了传统的光伏、风电赛道之外,今年年初,储能产业也开始崛起,开始成为绿色经济领域的另一大增长支柱。

  “截至今年三季度末,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25.3 GW/53.4 GWh,同比增长超过260%;新增装机12.3 GW/25.5 GWh,同比增长超过920%。预计今年底全年新增装机将达49.6 GWh,约为去年的三倍。”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表示。

  在产业端,一大批A股储能产业链企业正在迎来快速发展。

  深交所共有储能相关企业有34家,其中包含宁德时代、比亚迪为首的巨头企业。今年前三季度,上述34家储能企业合计实现营收9963.5亿元,同比增长41.1%;实现净利润785.8亿元,同比增长57.1%。

  “降本”成为共同主题

  在绿色经济领域,“降本增效”是永恒主题。随着能源革命席卷全球,谁能让更多人用上更低成本的清洁能源,谁将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。

  今年以来,中国企业在光伏、风电、储能三大赛道一齐出现了大幅降本。

  在光伏赛道,随着上游多晶硅产能不断释放,下游组件价格迎来一路走低。

  同花顺数据显示,去年12月份至今,多晶硅料(致密料)价格从240元/千克附近。到今年12月20日,其价格已经来到65元/千克,区间跌幅72.9%;在下游的组件领域,光伏组件平均中标价格从1.84元/W附近一路下行至1元/W附近,降幅45.7%。

  行业公开的数据显示,在电价不变的条件下,组件成本每降一毛就会提高IRR(内部收益率)一个百分点。这意味着,今年年底,投资电站内部收益率将比年初提升8%。

  尽管降本利于全球能源范围发展,但在短期内,对于上游制造企业来说,降本也意味着竞争压力加大,对企业的管理、运营、产能投放、技术研发提出了更高要求。

  如11月24日,投资者询问价格战下公司如何生存的疑问,晶澳科技在互动平台表示:目前光伏市场竞争激烈,组件价格持续走低,公司通过加强供应链管理,持续的研发投入、工艺改进,实现降本增效。目前公司产能利用率维持较高水平。

  为应对降本趋势,越来越多光伏企业开始走向一体化,以图通过把控各个环节进行降本。

  比如,原本在硅片领域坚持专业布局的TCL中环,今年通过布局,从硅片赛道到硅料、硅片到电池、组件的全产业链生产制造进军。又比如,晶澳科技在2016年开始一体化率维持在80%左右,今年一体化率提高到90%以上。

  在风电、储能领域,今年年初开始,“降本”趋势更为明显。

  如在锂电储能电芯,最低投标价格还在0.9元/Wh以上,今年装机量爆发以后,11月份锂电储能电芯最低投标价格仅为0.4元/Wh左右,区间跌幅55%以上。

  为应对快速降本的趋势,通过兴建更大产能进行规模化降本,以及向其他环节进行产业化延伸都成为必要手段。

  亿纬锂能(300014.SZ)是国内第三大储能电芯制造商,InfoLink数据显示,2023年1—6月,公司储能电池出货量8.98GWh,同比增长102.3%,储能电芯出货量位列全球第三名。今年,亿纬锂能宣布进军系统集成领域。2025年,锂电储能的产能目标定为100GWh。

  财报显示,价格战下,亿纬锂能依旧保持了不错增长势头。今年前三季度,亿纬锂能实现营业收入355.29亿元,同比增长46.31%;实现净利润34.24亿元,同比增长28.47%。同一时期,亿纬锂能毛利率为18.34%;比2022年增长提高0.76%;净利率为10.75%,比2022年增长了2.32%。

  新技术加速涌现

  深挖绩优企业的高成长“驱动力”,技术研发夯实产品核心竞争力是关键,对于快速崛起的绿色产业而言,新技术的研发和落地能力更是关系企业能否长期生存的关键。

  2023年,光伏、风电、产业赛道同样涌现众多新兴技术,其中一些有望成为未来产业的重点方向。

  在光伏领域,钙钛矿技术即是其中一例。经过十数年发展,国内已经可以看到商业化曙光。

  包括协鑫光电、极电光能、纤钠光电在内,国内目前已有多家企业宣布拥有平米级钙钛矿产线,行业平米级组件效率已超过18%。除了上述企业之外,晶澳科技为代表的行业巨头同样宣布在此领域有所深耕。

  除了光伏行业而言,由于传统的P型PERC组件逼近理论转换效率极限,N组件取代P型组件技术是行业进化的另一大方向。

  N型组件技术包含三大技术路线:TOPcon、BC、HJT,三大技术路线目前各有企业专注。其中,TOPcon环节规划产能最多,相比后两者市占率较为领先。

  在P型向N型转型的过程中,钧达股份(002865.SZ)的N型TOPcon产品率先开始量产,率先享受到了N型技术红利。

  由于转换效率更高,在当前国内招标市场上,N型组件溢价约为0.06-0.10元/W,国内招标市场溢价则在0.10元/W以上。

  据InfoLink数据,上半年,钧达股份的N型TOPCon电池出货6.56GW,占比排名行业第一。随着淮安二期13GWN型TOPCon项目的预计投产,到今年年底,钧达股份TOPCon产能将超过44GW。

  10月31日,钧达股份(002865.SZ)披露2023年三季度报,今年前三季度,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3.80亿元,同比增长93.59%;归母净利润16.38亿元,同比增长299.21%。

  在新型储能赛道,新技术的迭代更是层出不穷。

  在锂电储能路线中,更大电芯是一大趋势,在2020年,宁德时代首次推出280Ah大电芯以来,目前,300Ah以上电芯已经成为主流。在锂电储能路线以外的其他储能技术路线,光热发电、熔盐储能以及液流路线,也在逐渐显露头角。

  这其中,液流路线今年以来迎来招标量爆发。据记者统计,仅今年以来至11月初,液流电池的规模性招标量(包含公开招标和私下签约)已经超过5GWh,达到去年全年之和的两倍以上。目前,深市上市公司中,西子节能(002534.SZ)等企业正在相关企业正在围绕液流路线、熔盐储能等路线进行布局。